**淮海战役前的致命拖延:杜聿明复盘国民党军决策内幕**
1948年深秋,徐州"剿总"副司令杜聿明盯着作战地图直摇头。蒋介石和国防部刚送来的"徐蚌会战计划"摊在桌上,纸墨未新,却已透着股馊味——这和他两个月前参与制定的"淮河战略"压根不是一回事。
"当初要是按第一案撤到淮河沿线,现在至少能凭水势挡一挡。"杜聿明对着一屋子老部下比划。他记得清清楚楚,何应钦最初提的方案分两步走:要么全军退守蚌埠,借淮河天险拱卫南京;要么沿津浦路排兵布阵,把共军两大野战军拦腰截断。可这计划在国防部抽屉里躺了六十多天,等真正执行时,解放军的枪口已经顶到国军腰眼上了。
屋里烟雾缭绕,原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的参谋长张益三划了根火柴:"白健生(白崇禧)这老狐狸,摆明是看穿校长要拿他当替死鬼。"众人哄笑中,杜聿明却摇头——白崇禧拒绝挂帅未必全是私心。当时华中"剿总"和徐州"剿总"平级,让白崇禧跨区指挥却不给实权,换谁都得掂量。更绝的是蒋介石的排兵布阵:把邱清泉这种连杜聿明都镇不住的刺头塞进队伍,明摆着要留后手。
"刘汝明那会儿骂街最有意思。"原第三绥靖区副司令米文和咧嘴一笑,"说这计划就是把长蛇阵竖起来,改了个姿势挨打。"确实,从连云港到郑州六百多公里的防线,国军像晒鱼干似的铺开。等杜聿明11月4日见到顾祝同时,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围得铁桶似的。
后来在战犯管理所,杜聿明总爱念叨这段。他说白崇禧未必真想拆台,但蒋介石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操作,愣是把三十万大军拖成了案板上的肉。最讽刺的是,当共军穿插分割时,国军高层还在为"该谁背锅"吵得面红耳赤。
棋差一着,满盘皆输。这话放在棋盘上是遗憾,放在战场上就是几十万条人命。
本文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,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或修改。